书香致远,师者无疆。当艺术教育的光芒辉映着文化底蕴,教育者以阅读为舟,载着思想的星火驶向教育新境。

01
以书为媒,点亮教育心灯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我校为全体教师精心遴选的教育经典陆续送至每位教育者手中,这批涵盖教育心理学、课程创新、艺术教育融合、课堂革命的前沿著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充电站”。

02
笔墨生辉,教育故事的温度


阅读是输入,表达则是教育的输出。配合读书节开展的 “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活动,掀开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维度——在反思中沉淀智慧,在叙事中升华经验。

徐文祎
上海创艺高级中学英语教师

硕士学历
多年英语教学&班主任工作经验
2015年闸北区教师技能比赛二等奖
2011年闸北区新教师比赛三等奖
学生录取学校有:牛津大学,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香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多伦多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等。

我的教育故事
在艺术浸润中遇见更好的彼此

读完《好老师的10堂必修课》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艺术追求中提升自己的相关内容,我深感艺术素养于教师而言,是教学之路上的璀璨星光,照亮且丰富着教育教学的广袤天地。文中强调教师高超的艺术素养能铸就灵动课堂,带来绝佳教学效果。这让我意识到,教学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门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教师如同导演,需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把控教学节奏,运用自如的教学方法,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师生互动,使课堂成为知识与情感交融的生动舞台。于漪、程翔等名师独特的教学法,正是其艺术素养的精彩演绎,彰显了艺术素养在形成教学特色中的关键作用。

文中小王老师的经历更是生动例证。初入教坛的她,教学曾枯燥平淡,而摄影这一艺术爱好,如神奇魔法,为她的生活和教学注入活力。她不仅在艺术欣赏与创作中丰富自我、消除压力,更将这份热爱传递给学生,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出充满艺术感的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成绩。这让我明白,教师的艺术素养不仅能滋养自身心灵,还能像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成长。

平时我的爱好是看美术艺术展览,听音乐剧。我所教的高一(1)班又是美术特色班级。同时心理学教授Ellen Winner的研究指出,艺术参与能提升学习者18%的元认知能力。这启发我将绘画融入课堂,构建多维度的语言习得场景。恰逢学校开放课堂,有了“My Artwork”(我的艺术作品)英语演讲比赛这个活动。该比赛旨在提升美术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比赛要求学生准备绘画作品,并用英语撰写演讲稿,从作品基本信息、创作灵感、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介绍。在实际比赛活动中,学生们的演讲主题丰富,有学院派的石膏素描作品,有自己热爱的漫画人物,有充满艺术疗愈色彩的创意作品,也有受到偶像音乐启发的绘画作品等等。在英语口语表达上,也看到他们不同的进步,比如有平时基本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同学敢于站在讲台前介绍自己的美术作品,也有同学能够娴熟地利用演讲技巧,侃侃而谈,向大家展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艺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逻辑思维能力、自信心和舞台表现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艺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如引入更多的艺术形式,音乐、舞蹈、戏剧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氛围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与艺术的魅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胡颖
上海创艺高级中学政治老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
“学课标·用课标” 知识竞赛区级二等奖
多次承担校级政治公开课展示活动

我的教育故事

——读《新时代教师的担当与责任》有感

《新时代教师的担当与责任》一书深刻阐释了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角色转型与使命重构。葛红霞老师从教育本质出发,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者、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和社会责任的引领者。结合书中理念重新审视我的教育实践,既有收获的欣喜,亦发现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坚守教育初心:以思政育人铸魂

书中强调“教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这与我教授政治学科的使命不谋而合。在“全面依法治国”单元学习中,我尝试突破教材框架,带领学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模拟听证会,通过角色扮演、观众质询、辩论观点等环节,让学生在心中真正信仰法律,树立法治意识。正如葛晓霞教授将《天工开物》与现代科技关联的实践,这种“活化课堂”的方式不仅让抽象理论具象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学科素养。我意识到,政治课堂不应是照本宣科的“说教场”,而应成为点燃思想火种的“主战场”。

二、创新教学范式:从知识灌输到思维启迪

面对“00后”学生群体,传统讲授式教学日渐式微。受书中“多元评价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启发,我在《哲学与文化》模块进行“议题式教学”,如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围绕“躺平是否可取”设计班级辩论赛,用“内卷与反内卷”等网络热词解析矛盾观,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印证书中“教学应激发主体性”的理念。

三、深耕专业发展: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面对新教材、新高考的挑战,我始终铭记书中“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为破解《哲学与文化》模块的教学难点,我开发出“哲学原理➕方法论”学习指南,包含具体的应用情境与配套的思辨训练。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各类教科研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曾在南京市江宁区“学课标、用课标”教师能力素养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扎实打好教学基本功“反哺”课堂教学。同时,书中提到“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也让我深受启发,今后我会积极践行“同伴互助教研”理念,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助力自我成长。

回望教学之路,从最初拘泥于考点,到如今致力于核心素养培育,我逐渐领悟到新时代赋予教师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引领者、创新思维的点燃者、终身发展的陪伴者。未来,我将继续以葛艳霞老师“甘为人梯”的精神为镜,在思政教育的田野上深耕细作,让每个年轻生命都能在政治课堂中遇见思想的星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3
厚植根基,文化教育的创艺之道


在艺术教育的光环之下,我校对文化课教育的投入始终是发展的双翼之一。

我们汇聚了一支学养深厚、情怀深挚的文化课师资队伍,高学历背景与丰富教学经验并存。他们不仅精研学科本体知识,更深刻理解艺术生独特的认知方式与学习需求,致力于将知识的严谨与艺术的灵动相融合。拥有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市、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90%任课教师拥有硕博及以上学历,高级教师占比50%以上。

课堂之上,我们摒弃刻板灌输。日语小语种特色教学铺设了一条独具特色且底蕴深厚的升学通途,助力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成就多彩人生。

教育者首先应是终身学习者,当我们的精神世界因阅读而丰盈,学生的成长天空才会星光璀璨。我们见证着“言有物而行有格”的生动实践,教育的真谛,正在这书香与墨彩的交融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